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台湾《经济日报》近日发表了介绍湖北省天门市的报道,探秘当地石家河遗址,找寻中华文明起源。
石家河遗址。图片来源:台湾《经济日报》
报道称,石家河遗址是湖北天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,位于长江中游腹地、江汉平原北部与大洪山南麓结合处的山前地带,地处石家河镇,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,由40多处遗址点组成,年代跨度距今6000至4000年,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,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。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,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。
图为石家河遗址挖掘现场。图片来源:台湾《经济日报》
石家河遗址的发现,颇为传奇。1954年冬,天门、京山两县联合修建石龙水库干渠,开挖到天门县石家河镇地段时,发现大量石器、陶器等古代遗存。随后,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对其进行考察,于1955年初春对水渠沿线的几处重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,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。其中,罗家柏岭发掘面积1147平方米。自此拉开石家河遗址考古的序幕,是江汉地区史前考古的第一次奠基。
图为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。图片来源:台湾《经济日报》
1955年至今,大陆文物部门组织的石家河考古队已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逾20次规模不等的考古发掘,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,对于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编年和聚落的形成、发展与衰落具有典型意义。2001年3月,石家河遗址被评为“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”之一。
近年来,石家河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工作,获得重大发现。
图为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。图片来源:台湾《经济日报》
石家河文化谭家岭遗址发掘点出土240余件极其珍贵的精美玉器,如双人连体头像玉玦、虎座双鹰玉饰、玉牌饰、虎形玉冠饰、玉虎、玉鹰、玉钺等,以玉蝉、玉管、玉珠、玉虎的数量最多。这些玉器普遍使用的圆雕、透雕、减地阳刻工艺、浅浮雕线刻工艺,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技艺的最高峰。(完)
中新社云南普洱12月2日电 题: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:守护“家里的”世界文化遗产
作者 黄兴鸿 刘玥晴
“村民们都不给茶树打药,要一起维护生态环境,把景迈山的自然资源一代代传下去。”12月初,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告诉中新社记者。
岩共往家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,位于中国西南边陲。公元10世纪起,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该山定居,种植茶树,并形成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。2023年9月17日,中国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”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。
出生于2000年的岩共往,自小喜欢普洱茶,15岁便已熟练掌握加工工艺。他介绍,普洱茶制作过程中,杀青、揉捻非常考验工艺师的水平,火候和力度需掌握得当。在这方面,他说自己算是佼佼者。
岩共往家的茶园面积近100亩,年产干毛茶约2.5吨。过去,父辈管理家中茶叶生意时,主要为茶商提供原料。“但我想进行深加工,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。”他考入云南工商学院,学习相关知识,空闲时还经常到各地茶叶市场“取经”。
2021年毕业返乡后,岩共往注册了2个商标,开始精心打理自己的品牌。他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茶叶,不断丰富产品类型,帮助村民一起卖茶叶,共同增收,守护好景迈山这块“金字招牌”。
如今,村里10多个年轻人和岩共往一样,走出大山、学有所成后,回到老家经营茶叶生意。
12月1日,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(右二)向客人推荐自家茶叶。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
岩共往注意到,来村中游玩的旅客大多对民族服饰感兴趣,待天气转暖后,他打算穿上傣族传统服饰,期待吸引更多买家。
“茶在森林中、村在茶林中,景迈山长大的人都对家乡茶叶感情很深。”岩共往的布朗族女友明年就大学毕业。“等她回来,我们会开拓直播带货,利用电商平台,扩大销售量。”他说。
12月1日,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村民桑达为记者介绍村中茶树。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
景迈山芒景村的布朗族村民桑达今年30岁。大学毕业后,他曾在昆明、深圳上班,因看好景迈山发展前景,2017年选择回家创业。
“感谢长辈们对景迈山的呵护,留下了普洱茶这样宝贵的资源。作为景迈山的子民,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。”桑达坦言,近60亩茶园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,自家建的民宿也有望在今年底开业。
岩共往和桑达都表示,近年来,随着景迈山茶叶声名远扬,茶农的生活得到改善,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“潮流”。他们欢迎更多游客前来,品地道的普洱茶,体验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。(完)
联系人:乐发app下载安装
手机:18379235360
电话:0941-65945632
邮箱:65945632@chinaren.com
地址: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腊子口镇